我想为逝者建一面哭墙,在网络的世界里

编辑:admin 日期:2021-04-09 08:52:13 / 人气:

在中国,目前并无类似司法实践确认家属对社交账号使用权的继承,那些因设备丢失、密码遗忘而荒废的逝者账号,因而只能成为无人打理的墓碑。
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在网络上留下多少痕迹?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称,截至2020年6月,中国当年的网民规模为9.40亿,2020年1月至6月,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累计达到745亿GB。
这些储存在无数硬盘和服务器中的数据,也许会给生者带来安慰或者幻觉:人能通过网络痕迹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。但这是,也仅仅是幻觉而已。
01
被数据抚慰的哀伤
2019年底,18岁的弟弟因煤气中毒而意外去世6天后,希希(化名)解开了他的手机密码。
在此前大脑空白的几天,她麻木地接受了医生宣告抢救无效和随之而来的葬礼,当时,弟弟的手机就摆在桌上,时不时地震动一下。
她偶尔拿起手机,尝试输入生日和名字简写的各种组合——只有尝试失败造成的轻微震动。直到半个月之后,像是姐弟间的某种默契,她输入了他手机号的后四位,咔哒一声,屏幕正上方的小锁打开了。
亮起的手机界面里,微信图标显示出未读数——几位同学发来信息,问他为何突然旷课;有人发来红包,上面标着“还钱”,隔了一会,对方又问,“怎么还不回”。希希没理会大多数信息,只告诉其中一个人,“他暂时有事,不能回信息”。
从这一天开始,她有事没事就拿出他的手机看看,想挖掘弟弟生活里更多的细节。“以前的日子都是往前看的——今天该吃什么,该去哪里,直到他离开了,你就会想了解他以前去过哪里,玩过什么游戏。”
她发现了被弟弟设置成家人不可见的朋友圈状态和QQ空间,几乎都是关于游戏的,寥寥数语,约王者荣耀战局,约上分,其中还有一条抱怨。“大概是说,还有半年要高考了,他觉得自己要是上不了大学,可能就要去打工了,”希希告诉全现在,这是弟弟唯一一次在QQ空间袒露自己的沮丧。
上世纪60年代末,美国精神科医生、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·库伯勒·罗斯(Elisabeth Kübler-Ross)描述了人在经历哀伤与灾难时要经历的五个阶段:否认,愤怒,讨价还价,抑郁,接受。结论是,人最终会接受亲人的逝去,开始新的生活。
但30年之后,一本名为《持续的纽带:理解哀痛的新方法》的书里,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学者丹尼斯·克拉斯(Dennis Klass)认为,丧亲者与亲人的联系是一直持续的。他在书中举例,思念与对话,携带物品,重温对方的习惯,私人仪式,故地重访,都是人们维系生死纽带的方式。
那么,网络痕迹,应该是一条新的纽带。
豆瓣上,一个年轻人说,自己会反复听父亲留下的两条语音,“我爸喊我‘你在哪里?你在哪里?快点回来吃饭…’”
在新疆,一位父亲过世的女孩总是翻看他的微信朋友圈——老爸喜欢转发一些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,她以前很少注意,如今却忍不住想,“这是爸爸特意转发给我看的吗”。
微博上,一位在2016年失去女儿的父亲每年都会为她更新一两条微博。最近的一条是2020年5月,“24年前的今天她来到这个世界上!给我们带来了快乐!她离开我们1560天了!今天我亲自给做了一个蛋糕……”那是一个水果蛋糕,橘子片贴着奶油,一圈亮红的樱桃围着几个巧克力小动物。在女儿去世4年之后,一位父亲仍然在她的微博上发出为她庆祝生日的照片。(图源:微博)
在知乎上,2013年去世的答主程浩,于2015年回答了问题“你最想见到谁(不论生死),你见到之后第一句说什么?”。账号背后是他的妈妈,“我最(想)见到的肯定是我的儿子——程浩,见面第一句话一定是:儿子,你还好吗?”
而对希希来说,弟弟的手机里最能带给她安慰的是全民K歌。以前,家人聚会偶尔会去唱K,他全程都只是靠着沙发摆摆手,“你们唱,你们唱”。在这个App上,希希却发现了弟弟录下的50多首设置成私密状态的歌。这个不肯在家人面前唱歌的少年,生前从未在App上公布自己的作品,没有粉丝,也没有关注谁。
“唱得不好不坏吧,倒没跑调,”希希说。弟弟的歌声会把她带进不同的回忆:有时回到事故现场,弟弟独自在家过夜的那个晚上,煤气意外泄露了;有时是一个令人莞尔的片段,被父母唠叨得不耐烦了,弟弟会来一句警告,“我要进入叛逆期了!”
“哪有叛逆期少年会这么说?但这就是他最叛逆的时刻了。”希希说。
于是,希希成了弟弟在这个App上唯一的好友。她买了全民K歌的Vip——这样,她才能一个月5首地把弟弟的歌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。想起他的时候,拿出来听一听,里面有希希记不住名字的抖音神曲,也有她拉着他一起听过的陈奕迅,还有一首李荣浩的《爸爸妈妈》,她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才点开:“爸爸妈妈给我的不少不多/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/足够我生活……”
过了半个月,她通过手机信息验证把所有App密码全都改成了一样的,然后把手机交给了妈妈。
此后,妈妈每天早起、晚上都会盯着弟弟的手机看一阵,充电,充话费,反复播放他唱过的歌。但凡希希打开QQ,弟弟的账号总显示在线状态。
希希把这部手机上的内容做了备份,也从来不敢为它更新系统,“要是里面的数据不在了,就像这个人的一部分被从世界上抹去了一样。”
02
二次别离
逝者的网络痕迹被抹去,并不罕见。
潮汕女孩小白(化名)的妈妈在两年里“去世”了两次。第一次因为心梗,第二次因为微信销号。
2018年的一个深夜,小白从梦中醒来,抓起枕边的手机,打开微信,打算向妈妈描述刚才梦中的场景。在她的好友里,“妈妈”有一个单独的分组,点开标签就能找到。
但当她打开微信,“妈妈”这个标签后面的数字从“1”变成了“0”。小白赶紧顺着对话页面往下找,在通讯录里数次搜索妈妈的名字——名片,对话框,连带着所有聊天记录,全部消失了。她盯着标签后面的数字,感到难以置信。
过去两年,她视妈妈的辞世为一场暂时的别离。在这个只有绿色气泡的对话框里,她时不时地和妈妈说话,“想你了”,“我工作又拿奖了”。梦到妈妈的时候,她更会在第一时间醒来,趁着梦境还未消散赶紧告诉她。在小白的微信里,这个人数为零的分组一直留着。(图源:受访者供图)
上传到服务器的字节缓解了丧亲之痛,她与这种错觉相伴生活,并努力忽略对方长久沉默的原因。但在2018年的那个夜晚,小白不得不接受,与妈妈的二次告别并非噩梦,而是既成事实。
忘记密码、手机号码更换、登录时间相隔太久、设备丢失或损坏,黑客撞库、盗号,每一项都可能导致这种事实的发生。这时,人们才意识到数据的脆弱。
小白逐渐发现,事情无可补救。妈妈用过的那台红米手机,在她去世不久后就再也不能开机了。她把手机拿到小米旗舰店,对方说这是翻新机,本来就有质量问题,修不好。2016年时注册的号码还没有实名,即便找到客服,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证明这个账号的存在。
过往相似的案例证实,在保留和获得逝者数据这件事上,亲友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多:2010年,《法制日报》报道,湖南长沙一位女士在男友车祸去世后,希望获得他QQ邮箱里双方的信件和照片,被腾讯拒绝;一年后,一位妻子想要在丈夫去世后登陆他的QQ号,被腾讯拒绝。
其实,这些拒绝早有伏笔。因为在点下“同意以上条款”的时候,用户相当于已经确认微信号和QQ号的所有权归腾讯,B站账号的所有权归哔哩哔哩。
而微信、QQ、抖音、快手、B站都申明,用户只有使用权,且不能转让。账号消失也写在条款里。
对于长期不登录的用户,平台都申明了账号可能会被注销——快手是6个月,微博是90天,抖音是2个月,微信和QQ并未注明时长,只是说“长期没有登录或使用”,相应号码会被注销。
对于注销的账号,平台也不会继续保留数据,“如果你停止使用本软件及服务或服务被终止或取消,腾讯可以从服务器上永久地删除你的数据。服务停止、终止或取消后,腾讯没有义务向你返还任何数据。”QQ及微信的《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》如是说。
这些条款意味着,逝者所留下的账号,以及那些会随时间消逝而被删除的数据,或许算不上遗产。
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教授刘智慧告诉全现在,“这些服务协议就是合同,当服务商与用户签订合同,你同意了,且合同满足了公平等因素,就形成了合同义务。哪怕你立下遗嘱要将自己的网络遗产留给家人,也要首先确认一点,即遗产存在——而账号所有权属于平台,并且不可转让,就说明它算不上财产。”
03
赛博时代的人格物
提及“网络遗产继承”,更多被讨论的是有关财物——淘宝店,微信和支付宝里的余额,游戏装备和账号。
据《新民晚报》报道,2009年,一个叫陆明的男子车祸身亡,随后他的妻子发现他在游戏账号里有一把“屠龙刀”,游戏中的价格是5万元。妻子希望继承这个装备,但陆明在游戏里结为夫妻的网友杨燕表示,装备是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的,也要求继承。初审法院判决,两人各继承屠龙刀50%的份额。这其中的态度是明确的,即游戏装备作为网络数字遗产,可以被继承。
暴雪也在2017年推出一项新政策,如果一名玩家去世,家人可以在信息审核无误后继承账号使用权。根据《每日人物》,当月,一位名叫“七朵棉花”的16岁男孩通过论坛和微博上的玩家,找到了四年前去世的父亲的账号:“第一次登陆账号的那一天,父亲所有的物品,我都没有动,就安静地下线了。苦闷的时候,我会再登陆父亲的账号,来这片农场看看,看暮光里的成熟果实,看他当年的光辉战绩。”小七父亲的游戏账号——兽人战士“绿箭”。(图源:NGA)
如今,关于淘宝店、微信和支付宝余额、游戏装备等账号的继承都有完整流程,步骤基本相似,只要出具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、法定继承人的声明书公证或协议公证书以及遗嘱,就可以获取游戏账号的使用权,或者账号里的余额。
“有经济价值的网络数字遗产更好与以往实体的遗产类比,也就更容易获得继承立法和司法的肯认和明确,”刘智慧说,而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数据,法律还没有规定其继承方式。
在2006年的一起QQ号盗号的案件里,深圳南山区法院认为,我国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尚未将QQ号等网络账号纳入保护的财产之列。而对于社交媒体账号的争端,法院“不予立案”、“没办法处理”、“不在管理范围”的报道也频频出现。
这些无法标价的数据,是数字时代的“人格物”。
2007年,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冷传莉在《论民法中的人格物》中,提出了这个概念,它“有实体却有无形性特点,寄托了当事人的特殊感情,它蕴含的精神利益通常只对当事人自己有重要意义。”
她提及了一个案例——原告王青云3岁时,父母在唐山大地震中双双去世,家中财物尽数丧失。王青云在成年后多方苦心寻找,找到父母的免冠照片各一张,照片却在送到一间摄影公司翻版放大时,被公司遗失。最终,一审法院判定,摄影公司需赔偿王青云8000元精神损失费,并退还放大加工费14.8元。冷传莉评价,这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案件“突破了法律教义学的束缚,作出了令人称道的判决”。
这些在市场上无法标价的人格物,或许正是某个人的无价宝。
山东姑娘小武(化名)说,她在父亲去世几个月后才在遗物里发现他的手机。没过多久,号码停机,被其他人用了。手机号码的继承十分明确:逝者家属可以在3个月的空置期内提供材料,获得号码使用权。
小武花了7年时间等这个电话号——每隔几个月或者一年,她就会打个电话给号码的主人,讲明自己的情况,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将号码转给她。有几次,生病发烧或者酒醉后,她迷迷糊糊忘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,拨出这个号码,诉说自己的想念。电话被挂断。但有一次,电话那头传出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,“哎呀,好孩子,不哭了不哭了”,他慢慢劝,小武痛快地哭了一场。
7年后,她终于等到这个号码成为空号,然后马上去营业厅缴费,拥有了这个倒背如流十几年的号码。
《民法典》继承编规定,“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”,而并非如以前的《继承法》,是枚举财产的种类。刘智慧认为,这就留下了解释空间,即这些互联网上的人格物是否可以被纳入合法财产的范围。
至于继承方式,她认为可以参照目前逝者器官捐献的逻辑,未来当社交网站的使用权或数据被纳入继承范畴,如果用户生前未明确表示不同意继承,其继承人可以直接继承。
当然,这一天还远未到来。目前对无数在赛博世界与逝者二次告别的人们来说,只有时间可以缓解震惊与哀伤。
在那部坏掉的手机里,小白唯一存下来的,是她通过第三方软件导出的妈妈留下的一条语音信息,讲了十几秒钟的潮汕方言,问她在做什么,吃没吃饭,叮嘱她不要总是玩手机。这条信息被存在网盘里,有一个单独的文件夹。那个属于妈妈,人数为0的微信分组,她也依然留着。
04
风之电话亭的另一端
2010年,一位叫佐佐木格的日本人失去表弟后,在花园里建造了一个白色的电话亭。电话亭的架子上是一个复古的黑色旋转拨号电话,没有电话线。“我的想法无法通过普通的电话线传递,”他说,“既然如此,就让风来替我传达吧。”
他给这个电话亭取了个名字——风之电话亭。
次年,东日本大地震,海啸夺走了佐佐木格所在小镇上10%的人的生命。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个电话亭,拨打那些没人接听的电话,提问,祝福,而另一头只有一片寂静。风之电话亭(图源:NHK)
现在,希希弟弟的电话,就是“风之电话亭的另一端”。同学和朋友们逐渐知道了他的事情,发来信息悼念亡友,邀请他打游戏上分,诉说自己的近况,在自动发出的生日祝福状态下面写上“生日快乐”。
希希交代妈妈不要回复这些留言。“没必要和小朋友们说这些,你也痛苦,人家也痛苦,”希希打开过弟弟手机上的王者荣耀,想用他的角色打一局游戏,但想想又算了。她怕吓到弟弟在游戏里的伙伴们。
有天早上,希希的妈妈拿来手机问她,某个女孩是不是弟弟的女朋友——女孩发信息给他,说前一天梦到两人一起出去玩。希希的妈妈没忍住,回了信息,“他也想和你们一起,但再也做不到了。”
“我真的忍不了了,只想发泄一下,说一下”,妈妈向希希解释。但另一边的女孩已经感到困扰。她表示,希望希希的妈妈不要再回复。后来,女孩再也没有发来信息。
在绝大部分社交App,用户第一次使用时,在协议上点下“同意”,也就认可了软件方的承诺:“尽最大可能保障你的数据和隐私不受侵害(来自《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》)。”
2012年,德国一个15岁的少女因地铁事故身亡,地铁司机认为女孩是自杀。司机认为,她在冲撞列车时,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,因此向少女的双亲提起精神损害赔偿。为了了解女儿是否有自杀倾向,她的父母试图登录她的脸书。
但他们发现,该账号无法用密码登录,而是进入“纪念状态”——这是脸书对逝者账号的保护,该账号不能登录,也不能查阅私人消息。
脸书提出,逝者账号同时涉及使用者与其他好友的隐私,如果允许父母登录账号,可能既违背用户生前的意志,也侵害他人隐私。根据脸书的规定,用户可以决定自己过世后账号的处置方式:指定一位委托联系人打理悼念帐户,或者从 Facebook 永久删除帐户。如果没有选择永久删除帐户,脸书得知用户过世的消息后,会自动将帐户转为悼念帐户。(图源:CFP)
或许基于同样的理由,2020年9月,在逝者账号屡次被盗用做水军之后,微博公布了逝者账号保护计划,微博上被设置为保护状态的账号不能登录、不能新发内容、不能删除内容、不能更改状态。
同年12月,B站也公布,将把逝者账号设置为保护状态,但并未公布具体操作细节。
全现在联系了上述两家公司,对方均未受访。“以公告为准,除非主管部门要求,否则无计划披露这些内容”,微博方面如是说。
对于这种形式的“保护隐私”,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黄忠在论文中曾表示,“相比于网络服务提供者,用户的继承人更合适作为已故用户隐私利益的维护者”。
在德国,脸书所提出的“保护隐私”观点已经被推翻。上述15岁少女因地铁事故身亡一案,经过一审、上诉和终审后,2018年,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,脸书推送信息、提供新闻的服务,只是针对具体账号,并没有真正在识别用户身份。因此,不能认为只有账号持有人才能使用账号,而对于发送信息的人来说,他应该能预料到,随着收信人的去世,或许会有另一个人继承账户,并访问其中的内容。
这份判决意味着,继承权放置于隐私权之前,这对父母可以登录女儿的账号,并查看其中的信息。
在中国,目前并无类似司法实践确认家属对社交账号使用权的继承,那些因设备丢失、密码遗忘而荒废的逝者账号,因而只能成为无人打理的墓碑。
随着时间流逝,希希妈妈已经没有了替儿子回复信息的冲动。零星回复的几次,也是有同学们说想去墓地探望时,客气地叮嘱他们有哪些日子不适宜去墓地,以及“去过之后不要直接回家,要去街上人气旺的地方走一走,再回去。”
05
告别字节
目前,尚无从得知中文世界社交媒体的逝者数据,但根据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·卡斯凯特2019年出版的《网上遗产》,牛津互联网研究所为脸书的逝者数目做了预估:如果注册人数在2018年大幅度下降,那么到21世纪末,将有多达13亿用户去世,此后逝者人数会大幅增长;而如果该网站继续保持增长,那么到21世纪末,将有36.8亿个人页面成为纪念页面。
微博、B站和脸书等社交平台承诺保留逝者数据,但或许不能长久。将逝者数据类比作坟墓,更容易理解。为避免逝者与生者争地,在大多数地区,公墓一次使用周期定为20年。
《网上遗产》中写道,到2025年,每个人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将是60G。“存储数据的空间被耗尽的威胁将对每一家企业形成越来越大的威胁……不计其数的数字时代早期公民可能会完全迷失在历史中。”
这并非一夕之间的失踪,而是如同岩石被风和水流侵蚀。
母亲去世半年后,上海女孩晓焰(化名)发现,母亲的电话因为太久不交话费,被转售出去了。她一直贴身带着母亲的旧手机,不开机,更像是个护身符。里面的照片做了几次备份,先是一个U盘,又是一个硬盘,还有一个电脑——如果细究,这与永恒都相差甚远,U盘的保存年限约为10年,固态移动硬盘也是10年,而电脑则是4年。
《持续的纽带》的作者丹尼斯·克拉斯认为,人们与逝亲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成长和成熟,会通过不同视角来看待和联系已故的亲人。
随着成长,晓焰慢慢理解了母亲的身份——一个靠谱的商人;一个蹲在地上满手机油、技艺精湛的修理师。她还不断想起一些过去的事。比如当母亲在客人问出“老板娘,你家老板呢”的时候,会简单地回一句“我就是老板”。
她想,为什么自己只是把她当一个好妈妈,而从来没有说过,她是一个优秀的人。
母亲是因肺癌去世的。在长达数年的病程里,母亲曾说,等她过世了,希望女儿能登录她的QQ号,在同学群里告个别。于是母亲去世的第二天,清晨6点,等天色慢慢亮起来,晓焰解锁手机,在群里发了一句,“同学们,我先走一步。”
天亮了,同学们陆续来告别。但对晓焰来说,漫长的告别才刚刚开始。

现在致电 020-6622222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